真正可怕的,不是犯错,而是害怕犯错
杂谈 刘宇帅 5天前 阅读量: 55
我在辅导女儿写作业的时候,她总是在一些简单题目上犯错。刚开始的时候我还能很有耐心地教她和引导她,她也会很听话地改掉错误的题目。但是直到错了 5 次、10 次的时候,我就有点不耐烦了。我的不耐烦进一步会影响到女儿的情绪,氛围就会变得越来越紧张。
每当这个时候,我总是担心我这样的态度会不会给我女儿带来心理压力,甚至是心理阴影。会不会让她变得害怕犯错,进而抗拒学习这件事。
因为我发现,身边的所有人都特别害怕犯错,我也是一样。
上学的时候害怕课堂上回答错老师的问题,考试的时候害怕答错题目,工作后害怕写了 BUG。
感觉自己一直都活在一层“恐惧”的阴影里。
这种“阴影”让我做事情的时候更谨慎、更认真,我因此也能够把很多事做得很好。但是我也发现,这种“阴影”会让我的思维被束缚,很多事没办法用更开放的心态去看待、去思考。
当遇到比较难、比较有挑战的事情的时候,经常会变得不知所措。
为什么害怕犯错
我们害怕犯错,其实是因为我们从小生活在“对错分明”的环境里。答错题会被扣分,犯错会被批评。久而久之,错误就和惩罚、丢脸挂上了钩。
长大后,这种思维并没有消失,反而深入骨髓。
于是我们总想把什么事做到完美,不留缺口。可这并不符合现实的事物发展规律,因为所有的成长都是在错误中完成的,毕竟 失败是成功之母 嘛。
往深处思考,我发现我们对于不同的事情上的犯错所带来的恐惧感并不一样。我们更害怕在哪些能够定义“我们是谁”的问题上犯错。
比如,我是团队的技术负责人,我给自己的定位是绝对的技术权威,对技术和业务都要了如指掌。所以我害怕在技术能力和业务逻辑上被人挑战。
就像一个专业写作者,害怕拼写错误,害怕被读者指出逻辑漏洞;又或者一个医生害怕误诊,一个律师害怕在法庭上论点不够严谨。因为这些都会动摇他们“专业”的身份。
这些和我们的身份强相关的事情,也往往跟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强相关。因为我们大部分正向的价值感反馈,都是来自于这些强相关的事情。如果这些事情做不好,就会让我们的自我价值认同感严重下降,进而陷入自我怀疑和痛苦里。
如何改变
针对孩子
孩子的现在就是我们的过去,所以要避免让孩子也成为了“当下的我们”。我们要做的,就是尽量打破“错误 = 惩罚”的思维。
当孩子做对时,要及时表扬,给她成就感;当孩子做错时,不是急着纠正,而是先陪她找到为什么错,再鼓励她下一次再试。
错误本来就是学习的一部分。
如果孩子在安全的环境里习惯了“错了也没关系”,她反而会更勇敢地去尝试新东西。久而久之,学习对她来说,不是压力,而是探索的过程。
针对自己
成年人要改变比孩子更难,因为我们早就把“害怕犯错”写进了骨子里。
第一,练习接纳不完美。
接纳当下的自己,承认自己的不完美。把对自己的要求从“零错误”改成“不断进步”,就能减少焦虑感。完美主义只会让人止步不前,而允许自己犯错,反而能加快成长。
第二,把身份和错误分开。
犯错,只代表做错了一件事,不代表你整个人失去了价值。在“错误”与“自我价值”之间划清界限,心态才会更轻松。
针对团队
团队对犯错的态度会影响整个团队的氛围。很多团队追求零失误、零事故,久而久之就会让大家不敢去做尝试,进而失去了创新能力。
作为管理者,要做的不是一味苛责,而是建立“安全试错”的氛围。当团队成员敢于提出不同意见,敢于尝试新方法,即使最后失败了,也能获得经验和成长。
针对团队,我需要反思的也比较多。我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比较高的人,再加上我们刚被集团收购,所以我特别害怕出线上事故。
因为我害怕一旦出现问题,就会被新老板、新的协作团队打上“不靠谱”的标签,这样可能会影响我们整个团队的未来,甚至可能让团队里的某些人、甚至整个团队丢掉这份“养家糊口”的工作。
所以,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,我对团队的要求比较严格,对犯错的接受度也很低。这就导致了团队成员的压力比较大。再加上很多事情我都亲力亲为,很多细节也关注得特别深,这样让大家在很多事情上都变成了机械式的执行者。一线开发对业务没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,在执行的时候也就没办法有自己更深入、更细节的思考。
最后
无论是孩子、自己,还是团队,我们都无法避免犯错。
但我们能决定的是:如何面对这些错误。
如果把错误当成敌人,它就会变成压垮我们的阴影。
如果把错误当成老师,它就能成为推动我们前行的力量。
祝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