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用好团队里的那些“懒人”,他们的懒才是真的勤奋
杂谈 刘宇帅 12天前 阅读量: 109
我们团队有这样一个人,每次我讲完技术方案后,他都会提出几个问题。
“为什么这个要手动啊?”
“这个为啥不搞成配置啊?”
“Java没有像golang这样的xxxx吗?”
他提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我想过的,但也经常有一些是我没想到的。他的很多问题的出发点都是想要“偷懒”,这个“偷懒”不是说不想做事,而是从更远的角度思考,让自己更高效的做事。
当你的团队里也有这样的人的时候,不要给他们直接打上懒惰的标签,而要庆幸你拥有了一只懒蚂蚁。
什么是懒蚂蚁呢?
懒蚂蚁效应
北海道大学的进化生物研究小组曾经做过一个实验。
他们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进行追踪,以观察它们的分工情况。结果发现,大多数蚂蚁都很勤快,清理蚁穴、搬运食物、照顾幼蚁,几乎没有停歇。然而,有少部分蚂蚁却无所事事,终日在蚁群周围东张西望,从不工作。
生物学家把这少数蚂蚁叫做“懒蚂蚁”,并在它们身上做了标记。
有趣的是,当研究小组断绝掉蚁群的食物来源时,那些勤快的蚂蚁立马乱成了一团。而“懒蚂蚁”们则不慌不忙,带领蚁群向新的食物源转移。
原来懒蚂蚁们不是懒,而是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上。
它们看起来游手好闲,但脑子里没有停止过思考,这就是著名的“懒蚂蚁效应”。
如何运用
对于个人
懒蚂蚁效应为我们的“懒”提供了更高级的理论支持,原来我们的“懒”,是因为我们更善于思考啊。
但是我们如果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“懒蚂蚁”,一定要先修炼好自己的基本功,让自己有足够的知识体系做支撑。否则我们就可能会变成别人眼中耍小聪明,而不是勤奋到懒的“懒蚂蚁”。
对于团队和企业
思考对个人如此重要,对于团队和企业同样如此。
识别“懒蚂蚁”
他们往往会在讨论中频繁提问,关注自动化、配置化和效率。他们的问题有时会显得略有“挑剔”,但背后可能真的有更高效率的思考。
培养“懒蚂蚁”
不要压制他们的问题,而是鼓励他们表达想法。适度放手,让他们在项目中尝试自己的改进思路。哪怕方案不能落地,也能训练团队的思考深度。
把有难度的事更多的交给他们去处理,因为他们“懒”可能会让他们找到更简单有效的方法。
平衡团队角色
一个团队不能全是“勤快蚂蚁”,也不能全是“懒蚂蚁”。前者保证执行,后者保证方向。领导者要学会在不同阶段用好不同类型的人,不同阶段控制好不同人的比例情况。
在企业中不只是有“懒蚂蚁”,还有“懒蚂蚁部门”。很多比较大的公司都会有战略规划部门、市场分析部门,研发类的公司还会有一些看着很不靠谱的研发部门。当业务发展比较好的时候,这些部门显得无所事事 ,可是当市场发生重大变故的时候,它们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。
最后
勤快让团队走得更快,懒蚂蚁的思考力,才能让团队走得远。
真正的竞争力,不是你能干多少活,而是你能想到别人没想到的路。
祝好